初审编辑:郭凯
责任编辑:李洪鹏
示范村创建以来,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宝山乡水南村始终坚持“抓党建促乡村振兴”为抓手,通过党建引领促进村容村貌、产业发展、乡风文明、乡村治理大变样,昔日山脚下的“后进村”得以按下“快进键”,一幅新时代乡村振兴,村庄蝶变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。
一、变“乱”为“齐”,美丽乡村有新颜。水南村坚持把生态宜居作为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的“首仗”。一是党员示范。充分发挥支部的引领作用和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,通过党员带头,发挥党员联户作用,找准了党员带领全村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突破口。党员带头拆除空心房500㎡、铁皮棚780㎡、整治不协调的菜园21处,户厕整改提升30座。二是宣传引导。水南村把村规民约、文明卡积分细则、美丽庭院创建标准的宣传内容“搬”上墙,充分调动全体村民参与村庄清洁行动的积极性,实现“门前三包”,整治卫生死角140处、房前屋后乱堆乱放170处、清运垃圾20吨。三是长效管护。全面推广5G+长效管护平台,关注量达850人次,设立网格员4人、管护员10人、维修员2人,受理各类管护问题30余件,处理完结率和群众满意率均达到98%以上,实现村庄由“一时美”向“时时美”转变。
二、变“看”为“干”,产业发展有动能。水南村从依靠光伏电站收益到实现油茶、果蔬同步,建厂收租的产业格局,成功破解了发展的障碍。一是在扩面上做文章。 结合本地气候和土壤等实际,借助宝山乡小微产业园油茶加工厂产销一体平台,大力盘活一组闲置山林资源新造油茶产业基地70亩,流转低效田新建30亩金丝枣产业基地,农户以土地入股,村集体负责统一平整土地、栽种苗木,产生收益后双方按比例分红。二是在运营上做文章。针对基地运营管护不善导致的效益低下问题,水南村拿出实举措,全力盘活1个大棚基地,实现草莓蔬菜轮作,将建园较早的30亩油茶基地托管至第三方,全力加强产业基地运营管护。三是在结合上做文章。水南村积极探索村集体发展新模式,利用中央扶持资金,飞地建设宝山乡首家标准化油茶加工厂,其中村集体投资50万元,江西山之语食品有限公司自筹250万元,每年可固定收租3万元,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。
三、变“形”为“魂”,乡风文明有提升。水南村始终践行以文化人和以德育人的理念,创新机制,疏堵结合除陋习,推动乡风文明和村民素质双提升。一是阵地赋能。有效整合资源,完善了党员活动室、文化活动室、电子阅览室等功能室,依托东湖段高阳堂红军遗址,建设了童伴之家、老年互助之家、村史陈列室等实践阵地,突出文明实践功能。二是新风引领。乡村干部深入各村小组,利用屋场会的形式开展广泛宣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达16次,开展百姓大舞台,组织村民参加广场舞赛事2次,党员村干部利用晚上农闲时间,以面对面的形式向村民宣讲乡村振兴、村规民约、移风易俗、弘扬婚事新办、丧事简办等达60余次,通过党员干部表率、群众百姓参与,水南村乡风文明换发新气象。三是典型激励。探索“文明积分”“红黑榜”等道德约束激励机制,评选最美家庭12户,公布红榜26人、黑榜10人,用身边的故事讲述邻里家庭向善向上的生活点滴,传承优良家风,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在村庄内形成人人参与、人人践行的文明新风尚。
四、变“管”为“治”,乡村治理有实效。水南村围绕村级“六个一”,将高阳堂红色文化展示区改造提升,打造成乡村治理样本点。一是探索红色治理。深挖红色资源,将红色文化与乡村治理相结合,在原有“三会一课”的基础上加入了红色课堂,村支部书记、第一书记带头讲党课讲红色故事8次,干部群众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红色基因优良传统蕴含的思想观念、人文精神、道德规范,助推乡村振兴。二是优化网格治理。以自然村为单位,划分12个网格,将乡挂村干部、村干部、农村党员镶嵌在网格里,网格员对人居环境整治、邻里矛盾调解、为民服务、积分制管理等全覆盖,实现“人到格中去,事在格中办”,年内服务重点人群180人次、调解纠纷15起。三是发动群众治理。围绕村民最关心的示范村创建工作,水南村召开村小组会、屋场会10余次,乡村干部面对面宣讲政策、征求意见,村民就村庄建设维护、庭院经济发展等积极建言献策30条,有效激发了群众自治活力。(宝山乡人民政府 刘小明 郭岚)
初审编辑:郭凯
责任编辑:李洪鹏